12/18/2021

劉樺冬春軒〈筆雯集〉《詩味似榴槤》

 


        今天喜得好友澳門專欄作家冬春軒(劉樺)傳來他的大作《詩味似榴槤》。

 

  劉樺,筆名冬春軒,1926生於廣東番禺,幼年漂泊印支半島,在越南與柬埔寨等地謀生,曾業教職與報刊編輯,之後輾轉於香港、廣州等地。中年移居澳門,為澳門作家,粵語俗字考據工作者。在澳門第一大報〈澳門日報〉長期每日撰寫〈筆雯集〉専欄。2014年獲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用以獎勵在發展藝術和文化事業方面有積極貢獻人士的“文化功績勳章”。

 

    謹將劉兄《詩味似榴槤》原文轉錄如下:

 

  馬來西亞詩人徐持慶先生,暌違將有二十載,從來沒有收過他的書函,卻有詩作傳來不斷,尤以年頭年尾、大時大節特別多。近日有《沃枯腸》一首,乃七律。詩云:

 

欲使文章散異香,詩書飽讀沃枯腸。

游魚誘釣先充餌,戰馬馳驅早整缰。

未見溝渠浮巨舶,那聞乞丐宴華堂。

提昇筆力唯勤學,翰海無涯可泳翔。

 

  讀他的詩充滿榴槤異香,是令我喜愛的原因。宋朱熹《讀書有感》:“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充枯腸非水不行,而且應是活水,不是死水、溝渠水。朱熹這兩句話是來自他“讀書有感”,也就是徐君所說的“詩書飽讀沃枯腸”,同出一轍。

 

  讀書既可以充枯腸,他更舉出兩種事例作為旁證:要引誘游魚上釣,需有一份香餌;要馳騁戰馬於沙場,第一時間是整頓轡頭與鞍韉。之後,詩人提出反詰語力證先下苦功之必要:“未見溝渠浮巨舶,那聞乞丐宴華堂?”這等如說:“家無讀書子,焉能出狀元。結論還是提昇筆力唯勤學,翰海無涯可泳翔。韓愈《復志賦》有云:“朝騁騖乎書林兮,夕翱翔乎藝苑。

 

  另一首也是七律,是說寫作的態度,主要是抒感情,並非為名為利,無須與人攀比。俗語說:“人比人,比死人。”詩云:

 

青絲轉眼白頭郎,何必錙銖論短長?

人若無求求自杳,鹿如有麝麝還香。

百年身與灰俱化,一瞬名同物並亡。

但使文章凴意寫,那須筆筆賽班揚?

 

  唐劉希夷《代悲白頭翁》:“宛轉娥眉能幾時,須臾鶴髪亂如絲”,說中了我與作者。我們相識當年還是滿頭青絲,不過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對我可不必他悲。因為“百年身與灰俱化,一瞬名同物並亡”是必然的規律,況早已白頭。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