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2007

哀南京大屠殺七十年

哀南京大屠殺七十年

南京大屠殺是指侵華日軍於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國首都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區及郊區對中國平民和戰俘進行的長達6个星期的大規模屠殺、搶掠、强姦等戰争罪行。

有關南京大屠殺的過程與死傷人數至今仍有争議,其中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認定至少20萬以上,中國學者考證為30萬以上,而日本學者之研究則眾說紛紜,日方亦有國民黨軍人參與屠殺之紀錄,難有統一定論。

在中國,南京大屠殺往往是國民對日本右翼為侵略歷史翻案的關注焦点之一。在日本,公眾對南京大屠殺的認識卻存在着廣泛不同的情緒及觀點,尤其是日本極右翼份子,認為南京大屠殺是被誇大、甚至是憑空捏造的反日外交工具,也有人認為否認南京大屠殺是歷史修正主義、否認主義的表現。由於日本人對南京大屠殺的意見有着廣泛的分歧,因此視乎講話者的觀點,南京大屠殺可能被稱為「南京大虐殺」、「南京虐殺」、及「南京事件」等。對南京大屠殺的認識,是中日關係中存在的重要問題之一。

南京大屠殺在日本叫做「南京大虐殺」,也叫「南京大虐殺」、「南京事件」。英譯則為Nanking Massacre(南京屠殺)或Rape of Nanking(南京的洗劫)等,但往往西方國家人民對其的認知遠不如對納粹的種族滅絕過程的認知。

但因為日本政府始終否認該罪行與日本右翼民族主义教育下,不少未经历过侵华战争的日本人否認南京大屠殺的存在。有些日人甚至篡改歷史,否認二戰日本侵華的史實。

今年為「南京大屠殺七十年」,分別寫成律詩及簡體詩詞各一首以紀念此史實:


哀南京大屠殺七十年

一劫紅羊七十年
當時寃氣漫彌天
蝗軍似虎民猶犢
屍骨如山血若泉
掠地鎗声仍歷歷
屠城物證尚篇篇
人心宇內存公道
篡史訛修屬枉然

註:

﹙1﹚紅羊:指國難。古人以為丙午、丁未是國家發生災禍的年份。丙丁為火,色紅;未屬羊,故稱。宋代柴望作《丙丁龜鑒》,歷舉戰國到五代之間的變亂,發生在丙午、丁未年的有二十一次之多。唐殷堯藩《李節度平虜詩》:“太平從此銷兵甲,記取紅羊换劫年。”清龔自珍《百字令·投袁大琴南》詞:“無奈蒼狗看雲,紅羊數劫,惘惘休提起。”張昭漢《隐居》詩:“怡情那管紅羊劫,高卧閑聽玄鹤喧。”

南京大屠殺這一場國家大劫難發生至今已七十年了,當時的寃氣至今還漫彌着天空。當日蝗軍如狼似虎、百姓猶如無依小犢,南京大屠殺使到屍骨堆積如山、血汽若泉!驚天掠地的鎗声至今仍然歷歷在目,屠城的物證們然一篇篇、一伴件地保留至今。公道人心永存宇內,篡改與訛修史徒屬枉然。
19.2.2007


哀南京大屠殺七十年 【簡體詩詞】

恣屠三十萬,
沉寃七十年。
通衢皆白骨,
城廓盡狼煙。
青燐光宛在,
閃閃尚淒然!
鬼啾何人管?
殺敵倩誰先?
愁牽杜甫賦,
空誦馬援篇。
暴行昭昭著,
史實尚訛編。
佳兵必遭譴,
三省罷霸權。

註:
﹙1﹚杜甫賦:杜甫詩多寫戰爭惨况。

﹙2﹚馬援篇:漢代馬援伐匈奴,自言奮勇殺敵,預备馬革裹屍而還。

﹙3﹚佳兵:窮兵黷武之師。

南京大屠殺日本人恣意殺了三十萬中國老百姓,至今沉寃七十年。當時滿街滿巷都堆滿白骨,整個南京城盡是烽火狼煙。白骨所產生的青燐光好像還存在,一閃一閃地仍覺淒然!鬼啾何人管?殺敵靠誰作先鋒?翻讀杜甫所寫戰爭惨况的詩牽動了愁緒,誦讀馬援奮勇殺敵、預備馬革裹屍而還的篇章亦屬徒然。日本暴行昭著,現在竟然還將史實篡改與訛修。窮兵黷武之師必遭天譴,日本應三省而罷卻霸權。
23.2.2007

有關日本篡改侵華歷史一事,兩年前亦曾對此寫有簡體詩詞一首:

---報載日本篡改侵華歷史有感

戰史任謄修,
軍魂甦復逞。
難改猖狂倭寇性!
迷夢敲難醒;
作孽幾時停?
照妖鏡,
窺情景,
未睹回頭作三省!

天滿烏雲地亦暝,
愁滿徑!
倩誰掌點送愁燈?
何日人間魔滅影?
幾曾盼得:
「風波靜,
乾坤定,
酥雨池塘香滿徑。」
18.4.2005

日本在二戰之後非但未曾對其黷武行為反省,最近報載日本更躍躍欲試要發展核武装,讀比此新聞後有感賦成一律:

報載“日本要發展核武装”新聞,讀後賦此

根同一脈赴東瀛
卻異中華大漢情
惨記萬家罹劫難
竟忘二彈被夷平
屈人不戰眞良策
展核謀攻匪善兵
本屬龍傳無德性
反沾獸味惹人驚

註:

﹙1﹚根同一脈赴東瀛:相傳秦始皇不惜以巨資支持徐福攜童男女數千人東渡現在的日本,尋找神山,求長生不死仙藥。後徐福等人留日不歸,遂成日人先祖。《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維二十八年,皇帝作始……齊人徐市(福)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灜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市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此節 《十洲記》、《漢書》及《後漢書》等均有誌之。《史記》和《漢書》是中國歷史最有權威性的兩部史書,尤其《史記》,其年代與徐福東渡時相隔僅百年左右,其可信度還是相當高的。因此日本民族與大漢民族乃根同一脈也。

﹙2﹚二彈被夷平:二戰末期,即1945年8月6,第一颗原子彈從美國軍機上投向廣島,三天後長崎受難。兩聲爆響,廣島、長崎被夷為平地;此原子彈遂使日本法西斯侵略者投降。然而遮天的蘑菇雲下,數以萬計的日本平民惨罹劫難,幸存者亦如墜地獄,苦不堪言。

﹙3﹚屈人不戰:《孙子兵法·谋攻篇》曰:“百战百胜,非善者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遠赴東瀛的日本人本是與漢人根同一脈,卻跟中華大漢的族情相異。尤記日本侵華的慘况,當時曾令成千上萬的家庭遭罹劫難,日本現在竟忘了當年兩顆原子彈把被廣島、長崎被夷為平地的教訓而發展核武。不战而屈人之兵是眞正的良策,發展核武來計劃攻擊別人就不是善於用兵之策。本來屬於龍的傳人一族,卻無漢族的優良德性,反而沾染了野獸般的氣息實在惹人驚駭!
3.11.2006




2/18/2007

年詩:丁亥元日賦筆

每屆農曆新年,我都照例寫一兩首應節的年詩,今年也不例外:

丁亥元日賦筆二首
居移三載穗, 圓夢喜還家。
已了勞形牘, 重烹息影茶。
憂愁來日拆,
壽歲此朝加
柏酒軒中醉, 何需指杏花。

註:
1﹚柏酒:古代風俗,以柏葉後凋而耐久,因取其葉浸酒,元旦共飲,以祝長壽。南朝梁宗懍
《荊楚歲時記》正月
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
2﹚杏花:指杏花村酒家。此句意指何必要去杏花村酒家呢?唐代杜牧《清明》詩:“借問酒
家何處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居廣州三載,現在畢業回家,終於卸下了磨人的繁重課業,又可重新享受隱逸式的品茗閑居生活。今天是元日,那些煩擾的事兒明天才去理會罷;從今天起我們又增添了一歲。在敲夢軒中就可以品嘗到新年的美酒,何必要去杏花村呢?

其二
管他落日已偏西, 送犬迎豚興自迷。
頭上何妨添白髮 心中未肯唱黄雞。
莫教典籍封蛛網,
任令韶光賽馬蹄。
漫舉
屠蘇思暨大, 彷聞窗外杜鵑啼。

註:
1﹚唱黄雞:人們常用白髮 黄雞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發出遲暮的傷感與衰颯的
吟。蘇東坡《浣溪沙》詞: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黄雞。
2﹚屠蘇:酒名。也作酴酥屠酥。古代風俗於農曆正月初一飲屠蘇酒。見南朝梁宗懍
《荊楚歲時記》。
3﹚杜鵑啼:杜鵑,鳥名。又名杜宇、子規。杜鵑啼叫聲仿如一聲聲道不如歸去。元王實甫
《西廂記》 第五本第四折:不信呵去那綠楊影裏聽杜宇,一聲聲道‘不如歸去。’

一點也不理會自己已近暮年,我還是興高彩烈地送走卸任的狗年、迎接肖猪的新春。頭上添些白髮又何妨呢?可我心中卻全無遲暮之感。別把經籍荒廢,要趕緊進取,因為光景催年,別令那飛逝得快過駿馬奔馳的時光輕輕溜走。當我悠閑地在品嘗着祝賀元旦的美酒時,心中卻無由地思念起暨南大學來,這時彷彿聽聞窗外有杜鵑在一聲聲道不如歸去,叫我重返校園。
18.2.2007

丁亥新春賦筆 【簡體詩詞】

徐持慶

翻殘臘曆,
喜綻
春雷。
戌犬攜戾杳,

金豕報喜來。

閙枝庭苑翻紅蕊,

上砌
除染綠苔。
三載
辭家耽卷,
一朝返璞耽杯。

屠蘇和墨寫宜春,

吟邊壓酒把牋裁。
獨惜依然腹儉,

可歎愧
乏詩才。
爆竹傍同鼙鼓動,

年詩參共角笳催。

新歲春风,

解恨哉?
便應吹散,

遍地烽烟,

消殘戰燹息兵災。

倘能如此願,

肯減年寿,

換取兵摧!

3.2.2007




2/04/2007

詩的用典及典的詮釋

我們一班網上詩友,計有高亦涵、張暢繁、譚雅內、徐一村、黎嘉明及本人,一共六位,最近倡議每半月創作一首簡體詩詞,每逢朔、望為交稿日期,並由六人輪流命題,至今已成完五期,計有:《落花》、《逝水年華》、《濫貪禍國》、《雪》及《夢》等五題。預期一年內六人可共得100首簡體詩詞創作。這一期時近農曆新春,因此本期特以《丁亥新春賦筆》命題。

上期詩課寫的是《夢》。亦涵兄的詩作如下:

紅塵多擾攘/ 夢中別有天/ 超越時空無阻礙/ 大槐南畔盡流連/ 心無牽絆/ 身如飛燕/ 千里離人尋常見/ 豪傑名士會堂前/ 五湖四海乾坤小/ 古往今來一瞬間/ 偶少駐/ 巫山峰下/ 牡丹亭外/ 痴怨話當年/ 最妙紗窗風雨夕/ 巧遇紅樓警幻仙/ 笑談千古風流/ 何須問/ 假耶/ 真耶/ 梅邊/ 柳邊/ 醒來堪嘆/ 江河日下妖風熾/ 書生無力挽狂瀾/ 在世不稱意/ 還寢覓奇緣

亦涵兄交卷時附有短函:

弟寫詩一向不擅用典﹐這次寫《夢》有些不得已﹐借用了幾則前人夢的故事﹐南柯大槐﹐高唐巫山﹐牡丹亭柳夢梅﹐紅樓夢警幻仙子﹐尋思是否應稍加註解﹐又恐此等常見典故﹐如加註疏﹐未免唐突讀者。我原則上不反對用典﹐但反對掉書袋用僻典。有時拿捏不準﹐難以取舍。諸兄皆我知音﹐盡是解人﹐可否賜告意見﹖至感。

徐一村看了上函,對亦涵兄“可否賜告意見﹖”作了這樣的回應:

用典是因人能力而為。用典適當﹐是可以事半功倍。什麼是僻典﹖那就要看讀者的能力。作者不用擔心。寫詩是一種藝術﹐因寫作人的心情和修養而成。就像書法﹐狂草不是人人看懂﹐但﹐是否因為怕人看不懂﹐便不寫呢﹖我想各人不必擔心是否因用典﹐或用典太僻。就算因為用典而被讀者放棄﹐但是﹐藝術家又何必為此而擔心呢﹖而我﹐不是不想用典﹐而是不能﹐因為讀書不多。

徐一村的見解甚得我心!

我寫詩有一個“壞”習慣,總是不知不覺地就“典”上了。這是習慣使然,並非“擅於用典”,也非“不得已”,更非故意“掉書袋”,完完全全是不自覺地就將典故化入詩中。有關在詩後將典作註或作詮釋,我在《敲夢軒詩稿》第一、二輯的《序》中均有提及。

《敲夢軒詩稿》第一輯《序》﹙節錄﹚:

此詩集於典故句處多有註解,為前人出版詩集者所無。此舉或遭譏彈,然一為社友要求;二為使一般讀者易於了解;三為使本人子女兒孫日後對余之詩作易於解讀而宜作詮釋,故此集雖非範本,為求推廣與普及詩歌之解讀,雖明知必遭異議,亦不計矣。至於「推廣與普及古典詩詞」,亦「全球漢詩第六屆研討大會」之主題,更為余久欲踐行之素志,尚祈詞長詩家高明,體察余衷,有以教我。

《敲夢軒詩稿》第二輯《序》﹙節錄﹚:

因此我認為將我們所寫的詩作註釋然後才發表,將使讀者﹙指有興趣閱讀及創作的初學者﹚易於接受。

我上期詩課所寫的《夢》亦有一些典故,錄如下:

身似雲間鶴/ 名如鹿上蕉/ 世事簟中蝶/ 人情霧裏綃/ 邯鄲道上/ 名利場中/ 春秋大夢逐如潮/ 繁华往昔/ 柯蟻今宵/ 看盡人間燦後凋/ 問何如/ 敲夢軒中敲晝夢/ 飲瓢巷裏飲詩瓢/ 夢廻風雨散/ 恬適自逍遙/ 萬事盡還詩卷裏/ 百年俱屬過隙驍/ 一枕黄粱休復戀/ 待吾敲醒夢迷梟

其中“鹿上蕉”、“簟中蝶”、“邯鄲道上” 、“柯蟻”、“ 飲瓢巷”及“一枕黄粱”等均屬典故。除了“鹿上蕉”一典外,都屬於亦涵兄所指的“常見典故”。我之所以仍在這些“常見典故”之後附註,完全是本着《敲夢軒詩稿》第一、二輯《序》上所提到的用意,絕非有心“唐突讀者”也。尚祈日後讀我詩作的詞長詩家高明,體察余衷,有以諒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