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梦痴言:枉有诗情瓜瓞绵
南洋商报副刊. 商余. 文学
2014-03-27 15:13
枉有诗情瓜瓞绵,却如挟瑟鼓齐前。更谁破钵将羹注,独我馀薪爇火传。
唐代韩愈在《答陈商书》里讲了一个故事:齐王好听竽声,有人却抱着瑟去求官,在门口立了3年走不进去。门客骂他:“王好竽你却鼓瑟,鼓得再高明,王不爱听,有什么用呢?”后以“挟瑟鼓齐”比喻不知投人所好。上面一诗我就用这典故来指写古体诗无人欣赏,实亦属不知投人所好之举动也。
希望把火种留下
常觉得自己枉有像瓜瓞绵绵的诗情,却如挟瑟齐门,尽写些无人欣赏的古体诗。更谁还会在这式微的诗词园地耕耘?独有我们写古典诗词的人拿着馀薪传火,希望把火种留下。
中华传统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学的基础所在。
可惜从五四运动以来,中华传统古典诗词就日渐式微,最后被挤出了文学主流的行列,成了“小众文学”。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发现到海内外所编印的《中文文学大系》,尽管系里包括有小说、散文、新诗、戏剧、史料、评论、甚至电影等辑,可是却不约而同地,不把中华传统诗词放进大系里作为其中的一辑,这无疑否定了古典诗词是文学的一环,实在是很叫人痛心的一回事。
跻身于现代文学创作行列
既如此,我想我们一定要严肃及认真地去思考这种现象及其问题的症结所在,务使古典诗词能跻身于现代的文学创作行列,使它得到应有的推广、发展与积极的看待,同时进一步肯定它的艺术价值与社会功能。
形成古典诗词式微的最重要原因,是这种文学创作都以“古”“典”文字写成,较为深奥,要了解诗中的内容颇不容易,使一般读者不易接受,难以共鸣。大凡一种文学作品倘不能引起共鸣及为人接受,那么这种文学作品别说发扬光大,它肯定会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最后只好寿终正寝。
既然找出了古典诗词是一门比较晦涩难懂的学科,未能获得一般读者广泛性阅读与共鸣的症结所在,就应对症下药,设法使读者可以容易地与深入地了解古典诗词的内容,务使读者可以轻易地融入诗中。把每首诗作作注解及语译,应该是解决古典诗词式微症结的最好方法。我们应在保有原诗中心思想的原则下,在每首诗后用浅白的语体方式来译述诗作的内容,务求使初学者更易融入古典之中而消除晦涩的障碍,从而达到推广与普及古典诗词的使命。
深入浅出引读
笔者在十多年前就用这方式去创作古典诗词,我以注解及语译的方法,深入浅出去引导读者了解与认识古典诗词。因此我在《敲梦轩诗稿第三辑》的每首诗词后面都作了注解及语译,务求使初学者更易融入我的古典文字之中而消除晦涩的障碍。我更以“写给不读古典诗词的人读的古典诗词”的心态去出版这本诗集,务使每篇作品都易读易解、能起共鸣,希望自己能够达到推广与普及古典诗词的目的与愿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想获得读者欣赏传统古典诗词,那么作为传统古典诗词作者的我们,就一定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要求自己作品的内容与技巧都要有创新的表现,把可读性的作品及经得起读者品评的作品交到大众面前,这样传统古典诗词就自然会有读者,也自然就会被大众所重视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