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6/2011

敲梦痴言:清明一阕望云词

这是笔者201148日发表在南洋商报商余版的一篇文章


敲梦痴言
:清明一阕望云词
2011/04/08 3:01:55 PM
徐持庆

双亲虽然辞世很久,可是我还十分重视对他们的祭祀,因此每届清明必到坟前扫墓,把棘草扫除,换上青翠的绿茵拜祭一番。每届清明都令我兴起感慨,因为时下世态还是像往日般乱作一团,未曾移换成盛世;但很多故人却不在了,换成了一班后辈新人。当年父亲带着我们上坟拜祭先祖,可是今日我到坟前拜祭的却是我的双亲。每年我都写诗凭吊他们,追怀起往日他俩对我们的慈爱,总会觉得无限怆惘伤神!

旧人易新人


因此我写了这样的一首诗:椿萱虽远祀宜珍,整扫蓬蒿换绿茵。浊世未曾移盛世,旧人却已易新人。当年上冢亲携我,今日临坟我祭亲。岁岁每挥残墨吊,追怀膝下恸心神!

我今日之所以能写几句歪诗,实拜先君可新公之赐。先君对古文、诗词、四书甚至易经等,多能背诵如流。忆昔童年时,先君工余之暇,每令我姐妹兄弟围坐一堂,翻开古文观止或唐诗宋词,如塾师般教导我们诵读。如是古典文学之基础,遂由先君启蒙及扎根。先君未谙诗词创作之道,但凭先君的古典启蒙,加上自行摸索,使我从小便能开始创作诗词。

《艺文类聚》载:春秋末,楚国老莱子十分孝顺父母,自己年已七十,还常穿五色斑衣扮作婴儿样子,有时还学小儿啼,引逗父母高兴。我现在也七十岁了,但子欲养而亲不在!想要效法老莱子戏采娱亲的机会也没有了。

望云怀念


或许我现在只能效法唐代狄仁杰般望云了。当年狄仁杰离开家乡到山西做官,他登上太行山,回顾河南,看见一朵白云,对左右的人说:我的父母就住在那边白云之下。说罢悲泣,立了很久,到云移走了才离去。后来便以望云指对父母的怀念。我现在就只能对着父母的山坟远眺,望云怀念了。

低吟杜牧,又见天飘梅雨,已是踏青时。当年一诀,廿载于兹,箧内还藏游子线,难再着,老莱衣!叹坟前,空酹酒,恸挥残墨吊长辞。嗟咨,椿萱渺渺,一阕望云词!

4/19/2011

敲梦痴言:招魂何处收残骨


这是笔者201141日发表在南洋商报商余版的一篇文章


敲梦痴言:招魂何
处收残骨

读新加坡国宝诗人 潘受的诗作《郁达夫之死》
2011/04/01 3:52:26 PM
徐持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两周之后,中国现代史上的文化名人、著名作家郁达夫竟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尼苏门答腊。这一悲剧至今仍让人们扼腕叹息,有关此事,新加坡国宝诗人潘受(1911-1999)创作的旧体诗《怡和轩与诸友夜坐追话郁达夫之死》有着特别的意义,应引起我们的格外注意:

怡和轩与诸友夜坐追话郁达夫之死

严警乌啼寇压城,当时共此议宵征。陆游家国于诗见,杜牧江湖载酒行。

耿耿三年支万忍,迟迟一死换千生。招魂何处收残骨,徒博虞初说部名。


逃到苏门答腊


诗中的真情来自作者与郁达夫之间的密切交往和真挚友谊。郁达夫于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与当地的名士兼华侨领袖潘受相识。太平洋战争即将爆发之际,潘受积极策划协助大陆文化界朋友离开新加坡,郁达夫也在潘受的帮助下于1942年逃到苏门答腊。

诗作于战后的1948年。首联:严警乌啼寇压城,当时共此议宵征中的压城等字,道出了兵荒马乱之中那种仓皇、无助和悲凉的逃世感受。

颔联中潘受连陆游与杜牧事称述郁达夫之为人。陆游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而唐人杜牧则以风流才子而名世,二人看似并不相类,潘诗合之以比达夫,却十分贴切地表现了其身分、性格和经历。郁达夫与陆游相隔千年,其身世和诗情确乎近似:由言,郁达夫与王映霞的仳离恰似放翁与唐琬的惨别;从说,日本侵华正如当年金兵犯宋,同样的国破亲离,同样的以诗号呼,历史给文人的灾难再次落到了达夫的身上。杜牧曾以诗自况:落魄江湖载酒行,而郁达夫同样也有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的疏狂不羁。不过,作者这里写达夫的诗酒风流,主要还是表现他诗人气质与才华,语中透露着作者的怜惜之意。诗句以古人写今人,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一个才华横溢的爱国诗人形象已呼之欲出。

曾解救许多华侨


颈联顺势而转,叙写他出逃后的遭际。新、马、印尼沦陷于日本之手三年零八个月,这期间达夫境况如何呢?潘受在诗后的小注中说:达夫既至苏门答腊,化名赵廉。嗣为日寇所得,命充通译。不了解内情的人或许会产生疑问,郁达夫既然有陆游那样爱国情怀,那为什么能够长期忍受人格屈辱为日军做事呢?对此,潘受在小注里也有交代:(达夫)三年间,全活甚众。谓郁达夫在日军任职间,利用自己特殊的身分曾解救过许多华侨。诗的颈联即是就这一情况抒写感慨:耿耿三年支万忍,迟迟一死换千生。潘受在描写达夫出逃后特殊的境遇,声声血泪,字字深情,沉痛的慨叹之中,深蕴着诗人不尽的敬意与悲愤。读之令人不胜负荷,不胜稀嘘。万忍千生显示出郁达夫可贵的人格与贡献:一方面是个人承受"万忍",另一方面是换来他人千生;郁达夫落入敌手之初本可以一死而保全个人的名节,但为了解救更多的人,他选择了不死,忍辱负重达三年之久。而这样的迟迟不死正是他耿耿忠心的体现!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达夫高贵人格与博爱精神的热切赞颂,同时也严正谴责了侵略者的残暴罪行。

尸骨难寻


梦一般的缅怀,情深款款的追述,唤不回达夫的音容,挽不回达夫的生命。写此诗时战争已结束三年,有消息称达夫早在三年前已被日军秘密杀害,但竟然无有知其死所者为此作者发出了招魂何处收残骨这一椎心泣血的慨叹。达夫尸骨难寻,魂兮无归,这是何等的凄怆和痛楚!诗人那份知音人杳、悲愤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真切地展示在诗中,悲愤之极,最后他只得失望地写道:徒博虞初说部名。此句句意为:郁达夫徒然博得了如同小说之祖虞初那样声誉斐然,成就卓著,却无法使自己避免悲惨结局。读者在慢慢寻味之余,当能深切地体会诗人婉曲语句中那份对达夫无限的怀念与深情的悼惜

4/12/2011

敲梦痴言:对联摘录


这是笔者2011年3月25日发表在南洋商报商余版的一篇文章


敲梦痴言:
对联摘录

2011/03/25 3:35:14 PM
徐持

新年前,蔡慧沁同学写了春联送给我,联文为门天赐平安福,四海人迎富贵春。字迹娟秀而不柔弱,端正而不呆板,写在红彤彤的冷金笺上,语带吉祥,增添了不少年意。

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两板分别写上春联。王写此诗时正好也是兔年,总把新桃换旧符字是字的谐音,他一语双关,指的是把换了年。

不限于春


对联不一定限于春联。对联种类很多,如贺联、挽联等。我亦曾写过不少对联。

2003
年我肆业拉曼大学。中文系出版一本文刊,刊名《蔓苑》,意即谦谓刊中文字是蔓草一丛,未敢称雅。编委会徵求我为该刊首页撰写一联:

蔓属蒹葭,蔓草翻成荷夏绿

苑栽玉树,苑花闹作杏春红


2004
年翠园(彭士驎)文友辞世。当时我客寓广州,噩耗传来,惊闻好友驾鹤,又未能凭棺而奠,遂撰一联焚于宿舍门前遥祭:

书斋觅赠诗,低迴怯诵行云句

馆传哀耗,霹雳惊闻驾鹤词


广州暨南大学至2006年立校已届百年。百年间暨大历尽沧桑,曾因战乱四迁校址:上海、南京、福建、广州。在百年校庆时,暨大以校园内明湖畔的日亭联。我应徵撰写,幸获奖中选,校方并将该联印在百年校庆纪念T恤之上发售。联曰:

日月百龄悠,四地沧桑成夏课

亭臺三越秀,一池烟雨沐春


专有艺术形式


慧适(林木海)文友逝世周年忌辰,他的夫人思铮女士为他在报章上登一个追思方格,要我在格上写悼联。我以”“两字冠首撰了一联:

虽拱墓,我仍遥念

海犹涌浪,众尚追思


联意是:虽然墓木已拱,我们对你仍遥遥思念;木海的生平事迹仍如海浪般汹涌,大家对你尚作不尽追思。

对联是华族专有的艺术形式、独特的文化瑰宝,可惜已乏人关注,更遑论研究与创作了

4/05/2011

敲梦痴言:把盏篇


这是笔者2011318日发表在南洋商报商余版的一篇文章


敲梦痴言:把盏篇

2011/03/18 4:24:14 PM
徐持

偶翻诗稿逢旧句:畅饮能倾真肺腑,阿谀惯现假容颜。这是说一个人喝多了酒就会说真话,所谓酒后吐真言,不像清醒时装着一副假面具,对人尽说些阿谀奉承的假话。人间多假相,世上少真心。

很多人喝酒,为了排遣满腹辛酸,一腔抑郁。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虽然明知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但总是盈尊色泛,满酌香含地痛饮不已。

相知的人要离别了,于是柳下举离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可怜今夜酒,送客走江湖。天涯到处为回肠,举酒几番伤离别。

以酒解愁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失恋了,很多人都选择以酒解愁。苦酒杯杯,闷怀结结,既是樽前笑不成,唯有人后空洒泪。风住尘香花已尽,眠沙鸥鹭不回头。昔日情浓意融,今时愉失欢褪,只仗一壶冲去愁无限,且留韵迹梦魂中;饮吧,莫许杯深琥珀剩,未成沈醉意难融;饮却前缘歌罢爱,酒阑曲尽玉尊空。

有一年重阳节,我因事羁旅羊城,却情牵大马。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悲惨的是当日偏卧病羊城。病榻中,缅怀起昔日与友侪曾到霹雳洞作重九登高,如今只剩得满目山河空念远,乡愁迭迭苦淹留。故乡何处是?忘却除非醉。于是病中把盏,浮它大白。内子问:底事病中犹溺饮?我答她:为将沉醉换乡愁!

以酒供奉


为人们嗜酒,祭祀时当然亦不可缺少以酒供奉。宋人高菊卿有一首写与酒有关的〈清明〉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写得甚为细致和形象,很能启迪后世的孝思。

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连女词人李清照也东篱把酒黄昏后,她说: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当没有人跟他对饮时,酒中仙的李白更干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见酒之为物,是如何地令人陶醉,爱不释手,用以遣兴,仗彼浇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