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9/2011

敲梦痴言:招魂何处收残骨


这是笔者201141日发表在南洋商报商余版的一篇文章


敲梦痴言:招魂何
处收残骨

读新加坡国宝诗人 潘受的诗作《郁达夫之死》
2011/04/01 3:52:26 PM
徐持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两周之后,中国现代史上的文化名人、著名作家郁达夫竟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尼苏门答腊。这一悲剧至今仍让人们扼腕叹息,有关此事,新加坡国宝诗人潘受(1911-1999)创作的旧体诗《怡和轩与诸友夜坐追话郁达夫之死》有着特别的意义,应引起我们的格外注意:

怡和轩与诸友夜坐追话郁达夫之死

严警乌啼寇压城,当时共此议宵征。陆游家国于诗见,杜牧江湖载酒行。

耿耿三年支万忍,迟迟一死换千生。招魂何处收残骨,徒博虞初说部名。


逃到苏门答腊


诗中的真情来自作者与郁达夫之间的密切交往和真挚友谊。郁达夫于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与当地的名士兼华侨领袖潘受相识。太平洋战争即将爆发之际,潘受积极策划协助大陆文化界朋友离开新加坡,郁达夫也在潘受的帮助下于1942年逃到苏门答腊。

诗作于战后的1948年。首联:严警乌啼寇压城,当时共此议宵征中的压城等字,道出了兵荒马乱之中那种仓皇、无助和悲凉的逃世感受。

颔联中潘受连陆游与杜牧事称述郁达夫之为人。陆游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而唐人杜牧则以风流才子而名世,二人看似并不相类,潘诗合之以比达夫,却十分贴切地表现了其身分、性格和经历。郁达夫与陆游相隔千年,其身世和诗情确乎近似:由言,郁达夫与王映霞的仳离恰似放翁与唐琬的惨别;从说,日本侵华正如当年金兵犯宋,同样的国破亲离,同样的以诗号呼,历史给文人的灾难再次落到了达夫的身上。杜牧曾以诗自况:落魄江湖载酒行,而郁达夫同样也有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的疏狂不羁。不过,作者这里写达夫的诗酒风流,主要还是表现他诗人气质与才华,语中透露着作者的怜惜之意。诗句以古人写今人,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一个才华横溢的爱国诗人形象已呼之欲出。

曾解救许多华侨


颈联顺势而转,叙写他出逃后的遭际。新、马、印尼沦陷于日本之手三年零八个月,这期间达夫境况如何呢?潘受在诗后的小注中说:达夫既至苏门答腊,化名赵廉。嗣为日寇所得,命充通译。不了解内情的人或许会产生疑问,郁达夫既然有陆游那样爱国情怀,那为什么能够长期忍受人格屈辱为日军做事呢?对此,潘受在小注里也有交代:(达夫)三年间,全活甚众。谓郁达夫在日军任职间,利用自己特殊的身分曾解救过许多华侨。诗的颈联即是就这一情况抒写感慨:耿耿三年支万忍,迟迟一死换千生。潘受在描写达夫出逃后特殊的境遇,声声血泪,字字深情,沉痛的慨叹之中,深蕴着诗人不尽的敬意与悲愤。读之令人不胜负荷,不胜稀嘘。万忍千生显示出郁达夫可贵的人格与贡献:一方面是个人承受"万忍",另一方面是换来他人千生;郁达夫落入敌手之初本可以一死而保全个人的名节,但为了解救更多的人,他选择了不死,忍辱负重达三年之久。而这样的迟迟不死正是他耿耿忠心的体现!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达夫高贵人格与博爱精神的热切赞颂,同时也严正谴责了侵略者的残暴罪行。

尸骨难寻


梦一般的缅怀,情深款款的追述,唤不回达夫的音容,挽不回达夫的生命。写此诗时战争已结束三年,有消息称达夫早在三年前已被日军秘密杀害,但竟然无有知其死所者为此作者发出了招魂何处收残骨这一椎心泣血的慨叹。达夫尸骨难寻,魂兮无归,这是何等的凄怆和痛楚!诗人那份知音人杳、悲愤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真切地展示在诗中,悲愤之极,最后他只得失望地写道:徒博虞初说部名。此句句意为:郁达夫徒然博得了如同小说之祖虞初那样声誉斐然,成就卓著,却无法使自己避免悲惨结局。读者在慢慢寻味之余,当能深切地体会诗人婉曲语句中那份对达夫无限的怀念与深情的悼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