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文重貼之
借 對 (二)
“借對”是律聯中一種較為特別的對仗方式或方法。所謂借對,有時候,字在句中的意義對起來本不甚工,但那字另有一個意義卻恰和並行句中相當的字成為頗工或極工的對仗,這就叫做“借對”。
九江潯陽樓
名樓名酒號潯陽,吊古吟腔韻轉昂。
揚子波瀾牋上湧,宋郎氣慨壁中藏。
反詩一闋驚官府,大義群英劫法場。
水滸耐庵描鑿鑿,惹來佳話誦柴桑。
註:
﹙1﹚頷聯:揚子,指揚子江,長江之別稱。詩中頷聯“揚子波瀾牋上湧,宋郎氣慨壁中藏”中的“揚子”為江名,“宋郎” 為人名,本不屬對,但我借江名“揚子江”的“揚子”兩字對人名“宋江”的“江郎”,拆開來就成了同屬姓氏的“揚”對姓氏的“宋”,人物稱謂的“子”對人物稱謂的“郎”,於是此聯遂成工對了。
(按, “揚”姓為中國罕見姓氏,如中国西漢末年的哲学家、文学家、辞赋家、思想家揚雄。)
﹙2﹚反詩:施耐庵《水滸傳》小說第三十九回載:宋江怒殺閻婆惜,罪成發配江州﹙九江﹚。一日上潯陽樓喝酒,乘著酒興,在壁上揮毫題有一詩:「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漫嗟吁。他時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被官府認作反詩。
﹙3﹚柴桑:柴桑是九江之舊稱。
潯陽樓是名樓,潯陽酒是名酒,都以潯陽為名。我到潯陽吊古,看到了這名樓名酒,吟腔就轉得激昂了。揚子江的波瀾湧上了我的詩牋,宋江當年的氣慨也似乎就藏在樓壁之中。宋江在樓壁上題有一首反詩,驚動了官府,被判死罪,他的一班講義氣的英雄兄弟竟為他去劫法場。施耐庵在《水滸傳》中把此事描寫得十分真確,惹來一段佳話傳遍柴桑 。
2005-8-21 詩成於江西九江潯陽樓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