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3/2011

敲梦痴言:知音的故事

QiaoMengChiYen_OldLogo

知音的故事这是作者在2011年8月19日发表在南洋商报商余版的一篇文章


敲梦痴言:知音的故事
徐持庆
商余2011-08-19 15:36

知音,亦知己也。千金易得,知己难逢。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无憾。

有一个战国时期叫俞伯牙的琴师,一次抚琴遣兴,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感知附近有人在听琴。伯牙外出一看,果见林边坐着一个叫钟子期的樵夫。

洗耳恭听

伯牙说要为子期弹一曲,子期表示洗耳恭听。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子期赞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子期赞道:“多么浩荡的江水啊!”

伯牙又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世上只有你才听得懂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

子期去世后,伯牙悲痛欲绝,认为再也没有懂得他琴意的知音了,竟将自己的琴砸碎以谢知音。因为知音人渺,伯牙从此再也没有弹过琴。

《花月痕》小说有一首诗:“钟期死矣渺知音,流水高山枉写心;赏雅几能还赏俗,丝桐悔作伯牙琴。”

又有一位西汉名叫司马相如的,他钟情于卓王孙那位才貌双全的望门寡女儿卓文君,便趁一次作客卓家,弹了一曲《凤求凰》,借琴音表达自己对卓文君的爱慕之情。文君雅好音乐,乃知音人,听琴音而知雅意,听出相如以琴音对自己求爱之意,可惜卓父反对两人结合,文君唯与相如私奔,知音人终谐连理。他们的事迹使人联想起伯牙与子期“高山流水”的音乐交流、知音相知的佚事。

知音应是不必开言彼此就经已交心的,可惜很多人却找错了交心的对象,变成对牛弹琴。唐代韩愈在《答陈商书》讲了一个寓言:齐王好听竽,有人却抱着瑟去求官,在门口立了三年走不进去。门客骂他:"王好竽你却鼓瑟,鼓得再高明,王不爱听,有什么用呢?\"人们就以“鼓瑟齐门”喻错向非知音者絮语。

王勃《滕王阁序》有 “徐稚下陈蕃之榻”的典故,是讲为知音而设的一张床的故事:东汉陈蕃任豫章太守时,不接待宾客,只有“南阳高士”徐稚来时特设一榻﹙床﹚款待他,徐走后就把床挂起来。后人就以“陈榻”为接待知音或礼贤的典故。

我为知音写了一诗;

何须多费舌,未语已交心。
错鼓齐王瑟,空弹伯子琴。
诗成无尔读,句得向谁吟?
陈榻非难下,徐侯岂易寻!

1 則留言:

匿名 說...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贾岛费了三年才完成2句,却无知己欣赏,诚可悲也。不如睏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