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梦痴言:名声何价
徐持庆
商余2011-08-05 15:30
好的名声,谁不想要?大家总希望给后人留下一个好名声;确实亦有不少人以切实行动赢得生前身后名,流芳百世、英名长存。名声要实至名归才值得让人尊重;倘若名不符实,则徒然贻笑大方。
曾读一则有关《好名》的妙文,大意如此:
流氓徐某,发迹前,名阿蛇,父在村中制腌菜营生。父殁,徐因懒散贪玩,败却家道,日与流氓为伍,后带粉运毒,稍有所获,乃自营大耳窿,因而致富。
贻笑大方
徐发迹后聘人写传以扬名。传曰:徐翁,名巨龙,先世以家庭手工业起家。传至徐翁,遭乱中落,后纠合同道,营谋生利,稍有所获,遂自创银业,因而致富,重振家风!
如此妙文,堪称一绝!但徐翁此名却非实至名归,徒然贻笑大方矣。
古人重名。《新五代史•王彦章传》:梁朝名将王彦章屡立战功,深受重用。唐军进攻梁国,王彦章受命御敌,因寡不敌众被俘。唐庄宗劝王归降。王说:“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宁死不降,不久被杀。王彦章视名声比生命更有价值。
有人却贱视名声。1927年,瑞典学者赫定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请刘半农托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鲁迅回了一信:“静农兄弟: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告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
1936年,《作家》编辑部要在刊物上印一排世界著名文学家头像,建议把鲁迅像也印在上面,鲁迅也谢绝了。在鲁迅看来,名声乎,草芥耳!
宜倍珍惜
有人却刻意要使自己名声远扬。唐朝诗人陈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有卖胡琴者,索价百万。豪贵传视,无一识此琴,子昂却如价购之。众人惊问子昂,因何购琴?子昂答说因善鼓琴,故购之。众人问子昂可否弹一曲娱众,子昂答说,明早请齐集宣阳里,当鼓琴娱众。明日众如期偕往,子昂捧胡琴说:“蜀人陈子昂,有文章百卷,驰走京师,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此乐工贱役,岂宜留心。”
一举将胡琴砸碎,并将其文轴遍赠与会者,因其诗文确佳,故此一日之内名声遍溢京华。
名声何价?价千万金!因此名声实宜倍加珍惜,纵不能名留千古,亦不要使自己的名声遗臭万年!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