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9/2007

合掌對

有關「合掌對」的討論


最近寫了兩首律詩,其中有一聯:「桃潭千尺留還別,梅笛三更喚豈回」,肇航﹙一村﹚要我斟酌是否有「合掌」之嫌。於是我們幾位詩友在網上展開討論。除上聯外,亦同時斟酌了「鶯翻柳線驚晨夢,燕貼芹泥鬧曉煙」一聯。這兩聯出於下列兩首律詩:

春頌

一雷驚蟄遍山妍
賞目枝頭蝶翅翩
濺蕊花開深巷雨
頌春筆蘸小樓牋
鶯翻柳線驚晨夢
燕貼芹泥鬧曉煙
榻畔杏風颺嬝嬝
輕輕拂我抱詩眠


惜別故友

長亭未到已腸廻
執手相看蠟炬灰
塞雁河橋憑我餞
荒雞樓月再誰陪
桃潭千尺留還別
梅笛三更喚豈回
世上黯然何物最
消魂自古是離杯


關於「鶯翻柳線驚晨夢,燕貼芹泥鬧曉煙」一聯,雅內有如下的看法:

這是兩幅不同的畫面。前一幅描寫黄鶯在柳樹穿梭吱吱喳喳的,把作者吵醒了。後一幅是描寫燕子在曉煙中忙於銜泥築巢。舉個例子 : 甲在引吭高歌,而乙在裝修屋子。甲乙兩個人正在做着不相同的動作,又怎能說是合掌?其实合掌之說就好像封建時期女人的纏足布帶,把女人的脚緊緊的纏着,跑起路來,一拐一拐的完全失去自然的美態。本人認為所描寫的只要是兩個不同的事物即符合規格。很多人常提起合掌之說,但沒有給合掌規劃底線,致使混淆不清。

關於「鶯翻柳線驚晨夢, 燕貼芹泥鬧曉煙」和「桃潭千尺留還別,梅笛三更喚豈回」兩聯,暢繁兄有如下的看法:

「鶯翻柳線驚晨夢, 燕貼芹泥鬧曉煙」和「桃潭千尺留還別,梅笛三更喚豈回」,我不認為有合掌的問題。上一對聯,正如譚兄所說,是兩件不同的事。下面一句,「梅笛三更喚豈回」,意義上雖然和「桃潭千尺留還別」,比較接近,但它有加強意氣的作用,使詩篇更為生動、自然。愚見認為我們現代人寫律詩時,如能達到基本要求(平仄和對仗)便可,其他要不要「合掌」,應由作者靈活運用,不必墨守成規。其實有時把意思重復一下,也沒有什麼不好。過分講究這些前人也不一定做到的規則,反而使寫詩變成更機械化,對古典詩詞發揚光大沒有什麼好處,不知兄以為然否?閣下的兩對聯,寫得非常好,我不覺得有更改的必要。

庭輝兄亦認為此兩聯並非「合掌對」。

本人十分贊成雅內兄:「本人認為所描寫的只要是兩個不同的事物即符合規格。很多人常提起合掌之說,但沒有給合掌規劃底線,致使混淆不清」及暢繁兄:「我們現代人寫律詩時,如能達到基本要求(平仄和對仗)便可,其他要不要合掌,應由作者靈活運用,不必墨守成規」的高論。

譚兄亦屢屢對我言及,他說如果召開古典詩詞研討大會,要大家表態「應否講究合掌對的限制?」相信90%的人会給予否定的答覆。正如暢繁兄說,過分講究這些前人也不一定做到的規則,反而使寫詩變成更機械化,對古典詩詞發揚光大沒有什麼好處。

南北朝時王籍的兩句詩:「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和杜甫的「芹泥隨燕嘴,花蕊上蜂鬚」不也流於「合掌」嗎?可是個人卻十分欣賞這些對仗,因為它們寫得「生動、自然」,「有加強語氣的作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