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商报副刊. 商余. 文学
2014-3-15
周前和几位文友一起去探望李锦宗及林玉蓉伉俪,以表达对老友的关怀。我和锦宗相交于1964年,至今刚好半个世纪,所以绝对称得上是老友。
锦宗是马华文学史料的工作者。他在马华文学史料的收藏、整理、评述及编纂上默默耕耘了几十年,从不言倦,也从不言悔。甚至近两三年在抱恙与身体不适的情况下,还是执着于对马华文学史料的收藏与梳理。最近由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出版的《马来西亚海南诗文选集》就是由锦宗抱恙在病床上编纂而成的一本马华文学史料作品珍藏集。
踏进锦宗的家门,四周围着你的就是书卷、杂志与旧报章。我是第二回到锦宗的居处拜访他,只见他的珍藏品比我几年前来时堆得更多、更惊人。大厅、偏厅、餐厅、楼上、楼下、楼梯级及楼梯底,无处不是他的珍藏品。藏书万卷不足以言其多,应有尽有堪差可括其广矣!这一切一切堆迭着的,都是些尚未被发掘出来的大宝藏!
如此偌大及繁杂的资料收藏、保管及整理工作,几十年来就由锦宗(及夫人玉蓉)一力承担,其肩责、精神及费用之重之巨可说是不言而喻的,这几乎是傻子才会扛起的工作,可是锦宗做了!他不为名、不为利,坚持不懈地在默默耕耘。
为名吗?除了文艺界,你问企业精英、达官贵人、社会领袖,又有几人识得李锦宗的名字?为利吗?锦宗何曾因过去的研究成品发过一笔大财?何曾靠研究成果来赚过钱?虽然他的研究成果远比金钱的价值来得更高、更高。
说到马华文学史料的研究成品,锦宗在这方面的贡献可说是丰硕的。他在大马作协出版的《马华文学大系---史料/1965-1996》一辑中担任主编(夫人林玉蓉为编委)。锦宗利用他手头上那收藏丰富的马华文学史料,在洋洋数万字的《导言》中,详细地缕述了马华文艺进程的概况;按年分详尽地纪录及评介了马华文学的小说集、散文集、诗歌集、文艺副刊、文艺刊物、文艺活动等状况,节节行文都连述帶评夹议。这分成果,倘非平日对文艺刊物收存齐备,然后用心费神去阅读、研究及梳理,又怎能有此輝煌的研究成品摆在读者的面前?
除此之外, 在上世纪70至90年代的廿多卅年期间,几乎每年报章的新年特刊都有锦宗的《马华文坛动态》之类的马华文艺年度总结报告文字。这些文字是当年备受文艺界欢迎、喜爱及争相阅读的文章。
我问锦宗,你收藏这么多书藉,当需要用作参考资料时,你是如何去寻找的呢?玉蓉却抢着答道,我家的扫帚放在那里他不知道,可是只要你说出那一本书的书名,他马上会找出来交给你。这番话后来得到了证实。当日我们言谈中提到新加坡的作家秦林,我说我已忘了秦林的样貌,锦宗马上就从书橱找出了秦林的著作交到我手上,扉页就有秦林的肖像。当提到砂拉越作者晨露,锦宗又再一次从书橱找出晨露的著作来,翻出晨露的照片给我们看。神呵!
为了不使马华文艺在大马的历史留白,锦宗几十年来钻进收藏资料中展开及进行不少研究,希望把研究报告结集成书。但这是需要一笔相当经费的。锦宗为了达成心愿,曾拟就具体计划报告书向某文化机构要求赞助及协助。对方明知锦宗的研究成果很有价值,但该机构竟然以锦宗不具学位资格而加以拒绝!君不见罗华庚只有小学资历而担当大学教授之职吗?
放眼大马文坛,那里还找得到第二个李锦宗?我希望大家好好尊重与爱惜人才,珍惜锦宗的满室珍藏资料,使这批瑰宝般的资料能变成大马文学史料的结集,则大马华社幸甚,大马文艺界幸甚!